论“兵道”与“武术短兵”的概念
2024年3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专家调研座谈会,邀请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专家,以及武术国际级裁判和知名教练员代表近40人,就近期开展的调研工作阶段性成果进行讨论,群策群力、问计于民、敞开心扉、广纳良策。与会专家们提到了武术兵道的名称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应该回归到原来的名称—武术短兵。在2024年4月3日晚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关于公示2024年全国武术搏击类赛事活动(第一批)承办单位的函》中,原有的“武术兵道”替换成了“武术短兵”。也就是说武管中心同意并听取了武术专家们的建议。其实这种行业内的争议一直就有,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兵道”与“武术短兵”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专家们说武术兵道的名称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呢?
1、什么是“兵道”?
百科百科对“兵道”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兵道》是古代军事著作《六韬》里记载的一篇文章,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兵道》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达到“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政府支持和鼓励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性发展,短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次提出了“武术兵道”这个新概念 。在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搏击部副部长张雷先生进行采访时,张部长对“兵道”的概念做出了如下解释:“武术兵道是武术冷兵器格斗项目的总称,是武术冷兵器格斗的哲学,其包括短兵、长兵、暗兵、投射兵、软兵五个门类”。随后在短兵国家队教练罗宏教练的访谈中,罗教练解释了之所以将“短兵”、“长兵”、“暗兵”、“投射兵”、“软兵”等中国冷兵器重组命名为“武术兵道”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相较于已经基本定型没有改名契机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短兵刚好处于改革创新、改头换面的新时期。其次,古人云“道高于术,术高于艺”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哪个词比“道”更能彰显武术之格局,更贴和自然。最后,作为兵器文化的载体,在兵理上要遵循兵器哲学的价值和理念,在技术动作上、意识上要与项目蕴含的文化理念相融合,在此过程之中还要展示兵器之道的艺术性、技击性,而“兵道”亦谓之“兵器之道”,“兵”字概括了冷兵器之形态。“道”彰显中华文化之精粹。这些就是武术兵道这个概念的由来。
就以上这种解释,我采访过原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室主任王华锋教授,王教授认为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提出的此“武术兵道”概念与中华文化史上“兵道”概念相同,有意或无知搅乱概念,增加了史学乱象。另外,这种提法釆用了西方分割式挘夺占领逻辑,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逻辑观,这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最忌讳的。武汉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戴小平老师研究了武术短兵几十年的时间,在业界可谓是资深学者,对此他是这样说的“该武术兵道国家队团队说兵道涵盖着哲学含义,可是其所做所为有半点哲学道理吗?譬如,拼狠斗猛斗气难道这是中国哲学提倡的吗?其做法有较技斗智斗法吗?兵是广泛字义,道是虚拟词义,这样组词让人一头雾水。尤其是不了解项目的人怎么猜到是什么项目。在学术研究上怎么下定义。内涵外延都太大。此外上面所说的国家队教练明显缺少短兵知识,作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并没有武术短兵竞技运动项目的基础和经验,更没有从事过武术短兵教学与训练的相关研究,各类收录期刊也并未检索到其学术论文或著作,且就目前来看该团队培养出的运动员都是胡劈乱砍的李逵式人物。”也就是说,对武管中心之前提出的武术兵道的不认同,不仅仅是在概念上,而且是在项目的技术内容、赛事规则体系等多方面的质疑。武术短兵项目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兵道作为一个概念也没有问题,但是把兵道等同于武术短兵,让大众认为兵道就是一个运动竞技项目,这样就有问题了。
2、什么是“武术短兵”?
百度百科中介绍短兵是传统武术体系的一个竞技项目,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击剑,在我国历史上绵延了几千年之久,一直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粹。可以说它属于“国术”体系,是与“国术”相伴而生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1927年,张之江以及著名人士蔡元培、李烈君等人明确提出“国术”一词,经申报国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在全国各省、县成立了不少的地方性国术馆,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国术馆体制。在期间,张之江与马凤图、马英图等,改革和整合旧的民间武术为“国术”,进行了一次民族传统体育的体系化建构工程,并在中央国术馆创立了以单手对抗为特点的短兵项目。它是在张之江“国术科学化”的主张之下,通过现代制度文化对传统武艺的竞技化改良。短兵也曾被称之为劈剑、击剑、剑术等,但最终被定为短兵。
短兵运动设定之初,倡导者至少有过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想借鉴日本的剑道但又要明显区别于剑道,希望更能体现中国武术特点,故最初定名叫“击剑”,以显示悠长深厚的文化渊源。其二,中国武术的短兵器以刀剑为两大项,此外还有鞭、锏等,故,短兵器械的设计和规则的制定考虑到了各种兵器特点的兼容与融合,这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功,这也是这项运动以后不叫击剑而叫做“短兵”的原因。
古老的击剑终于演变成为竞技形式的短兵运动,也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它的正式产生与张之江倡导“国术”和推行“国术考试”分不开,可以说它属于“国术”体系,是与“国术”相伴而生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1927年,张之江以及著名人士蔡元培、李烈君等人明确提出“国术”一词,经申报国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在全国各省、县成立了不少的地方性国术馆,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国术馆体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别的体育管理机构,此时的中国,西洋体育虽已取得主流地位,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短兵创立之初,名称和技术都经历了某些变化。无庸讳言,短兵的创制受启发于日本剑道。但鉴于当时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反感,倡导其事者便想区别于剑道,希望它能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特点,体现中国古代剑文化的精神,所以最初就取名“击剑”,以表明中国剑术悠长深邃的文化源渊。1931年全国运动会时颁布的《国术规则》中,就使用了“击剑”一词。但同时期,军队系统则普遍使用“劈剑”一词。1929年中央军校的第六届毕业运动会上,就有毕业生的劈剑比赛。我们并不清楚这一“劈剑”到底是日本剑道还是中国短兵。从当时军事训练深受德日影响来看,采用日本剑道设备的可能性相对要大。然而,中国武术的短器械以刀剑为两大宗,此外还有鞭、锏等,所以短兵的设计和规则的制定都不能不考虑到技术上的兼容性,这方面用心甚多,颇有成绩。也正因为如此,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这项原本被称为“击剑”的运动却被人们不约而同地改称为“短兵”,一直保持到今天。众所周知,短兵是古代对所有短兵器的统称,因时代不同,所指亦有所不同,但它从来都不专指某一种兵器。“短兵”是一个专用名词,它就指作为武术器械竞技项目的短兵。自民国十七年(1928)第一次“国术考试”时,短兵正式出台。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第二次“国考”,基本按《国术考试条例》和《国术比赛规则》实行,短兵是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此后,其传播面积迅速扩大。举例说,在国术馆制度发展得最好的山东省,短兵的开展也相当好。据《大公报》连续报道,山东举行第三届“国术省试”,短兵第一次被列为比赛项目。山东以外,其他国术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如河北、河南、江苏等都开展过短兵比赛。地处西北的甘、青两省,特别是甘肃省会兰州,也得到一定开展。后来,即便是在短兵销声匿迹之后,兰州市的短兵活动仍然不绝如缕地存在着,小范围的表演和竞技活动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形式体育受到重视,短兵运动仍在开展。1953年11月上旬,在天津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短兵是正式项目之一。与此次运动会相配套的各省和各大区选拔赛上,短兵也是独立项目之一。天津大会的短兵比赛是在从四个大区选拔上来的6名运动员中进行的,比赛采取循环制,实际是名次决赛,大会规定前四名有奖。比赛结果,马贤达代表华北区参赛,以五战不败的记录荣获冠军。亚军是华北区的王建奇。以下,第三名是东北区孙德兴,第四名是中南区魏大鸿。马颖达代表西北区参赛,名列第五。2004年在西安体院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一些地方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短兵课程,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2009年,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佛山举办全国长、短兵观摩交流赛。2013年,全国短兵调赛在武汉体院举行。
综上所述,武术专家们认为武术兵道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在于当下只有短兵一个竞技项目的情况,长兵,软兵,暗兵等兵器还不是项目,这些项目还能否成为项目,还是个未知数,在此情况下就用兵道代替短兵,这会让人联想,用中国官场上的一句话,换臀换头,实际不就这样吗?
我们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武术短兵,不至于混淆“兵道”与“短兵”的概念,在实际的推广工作中,大多数的武术从业者,尤其是培训机构的武术馆长和教练,对于“武术兵道”和“武术短兵”也确实是一团浆糊的认知状态。这样大家也会明白我们所提的此“兵道”非彼“兵道”!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优秀文化和技术的道路上,中国兵道协会将会一如既往的奋力前行!本着“勇武刚健、修德强身、包容创新”的价值观,与广大武术短兵爱好者,广大兵击爱好者,一同努力为中国人民的大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为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做出贡献,积极推进“剑文化进校园”,让中国男孩儿顶天立地,让中国女孩儿刚柔并济!
武道论兵,育人为本。
秉承前贤,光耀后生。